前言
槟榔屿孔圣庙中华中小学校是南洋华文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间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新式学校,是清末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洋务教育在海外的移植。它以新的姿态,肩负着新的任务,在1904年5月15日,即光绪30年甲辰四月初一日,暂借槟州华人大会堂身的平章公馆正式开办,称为中华官音学堂。
孔圣庙中华学校的定名
二十世纪初期,星马的孔教复兴运动因受到中国满清官员的正式承认与鼓励,而极一时之盛。这场运动是文化、宗教与社会运动的综摄,以儒教的民族主义和自强观念作为其意识形态,企图复苏华社的爱国思想,协助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槟城,先有1904年伍连德医生假平章公馆以英语宣扬儒家思想,以及历史教化之递迁。继后,在1911年7月31日,部分海峡殖民地侨生与平章公馆总协理正式发出传单,订议建立孔圣庙兼协学堂。8月2日,以张弼士、梁乐卿、颜五美等为首五十余人,集议通过【兴建孔圣庙,以崇圣道;兼立学堂,以宏教育】,并选出总协理员张弼士、邱昭忠、梁乐卿、颜五美、谢德顺、林耀煌、王汉忠、谢连元、许如琢、郑大平、杨章安、邱金经、陈山泉、戴喜云、吴德志、柯孟淇、罗荣光、邱汉光和林成辉主持其事。1912年1月13日,会议决定中华学校正式增设两等小学堂,定名为孔圣庙中华学校,共筹获近六千元;通过乐乐公社之义演,以及众人之热心献捐近二千元,孔圣庙也得先附设于中华学校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