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7, 2008

孔圣庙中华学校简介



校歌

光绪皇帝御印
1904年11月18日大清帝国光绪皇帝御书赏赐中华学堂
创校功臣之一, 张弼士(1840-1916年) ,广东大埔人。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与英属马来亚首屈一指的巨富和热心家。1893年初受委清朝驻槟城副领事,次年末为驻新加坡代总领事,至1897年止,后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1904年创办中华官音学堂,兼管银钱总理,捐银5千5百元为首倡。1905年又献捐5万元,及常年经费1千2百元,奠定以后槟榔屿孔圣庙中华小学之发展基础。

Monday, August 11, 2008

增建一栋12间课室4层楼校舍及扩建食堂计划 - 緣起


百多年以來,中华由小学而中学,从港仔乾到爱莲园,从简陋木板校舍到巍峨宏伟的学府,此种种功绩皆乃历届董事会、建委会、孔教会、校友会、家教协会及华社先贤们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先贤们高瞻远瞩、不折不挠、坚毅兴学的精神,让中华成为现今槟州颇具规模的华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学育才,乃长远大计,非一朝一夕所能见其功效。办学兴教除需良师外,亦须完善舒适的学习环境,俾让学子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下,用心学习,日后为国为民服务,让华裔文化薪火不灭,源远流长。

近几年,中华已成为华人子弟争相就读之华校,学生人数与年俱增。董事会虽每年不时增添各类与时并进的硬体设施,然现有课室已不足容纳约2500名之学子。学校的食堂亦年久失修,逢雨必漏,狭窄的空间已不能同一时间容下众多的学子。
为一劳永逸的解决校舍食堂之问题,董事会经已议决扩建食堂和增建一栋12间课室之四层建筑。建委会估计此计划共需马币150万令吉。槟城孔圣庙中华中学建校委员会“增建一栋12间课室4层楼校舍及扩建食堂计划”,董事会将举办一系列活动以筹募建校基金。

百年中华,培育无数优秀华裔子弟,遍布世界各地,共同为人类谋福利。故,深望诸位爱护中华的华社先贤能积极参与,慷慨解囊,捐资献款,共襄其成,以实现中华百年树人的宏愿。历届事业有成的校友能饮水思源,爱校如家,回馈母校,扶持后进,支持此增建计划。
我们深信,只要大家众志成城,百年中华,必会永远长青。

Thursday, August 7, 2008

校史




前言
槟榔屿孔圣庙中华中小学校是南洋华文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间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新式学校,是清末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洋务教育在海外的移植。它以新的姿态,肩负着新的任务,在1904年5月15日,即光绪30年甲辰四月初一日,暂借槟州华人大会堂身的平章公馆正式开办,称为中华官音学堂。
孔圣庙中华学校的定名
二十世纪初期,星马的孔教复兴运动因受到中国满清官员的正式承认与鼓励,而极一时之盛。这场运动是文化、宗教与社会运动的综摄,以儒教的民族主义和自强观念作为其意识形态,企图复苏华社的爱国思想,协助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在槟城,先有1904年伍连德医生假平章公馆以英语宣扬儒家思想,以及历史教化之递迁。继后,在1911年7月31日,部分海峡殖民地侨生与平章公馆总协理正式发出传单,订议建立孔圣庙兼协学堂。8月2日,以张弼士、梁乐卿、颜五美等为首五十余人,集议通过【兴建孔圣庙,以崇圣道;兼立学堂,以宏教育】,并选出总协理员张弼士、邱昭忠、梁乐卿、颜五美、谢德顺、林耀煌、王汉忠、谢连元、许如琢、郑大平、杨章安、邱金经、陈山泉、戴喜云、吴德志、柯孟淇、罗荣光、邱汉光和林成辉主持其事。1912年1月13日,会议决定中华学校正式增设两等小学堂,定名为孔圣庙中华学校,共筹获近六千元;通过乐乐公社之义演,以及众人之热心献捐近二千元,孔圣庙也得先附设于中华学校内。